资讯中心

甲流来势汹汹,应该如何预防?
2023-03-20 11:07:24

“甲流”来势汹汹

中招的不仅有孩子

成人患者数量也在增加

日常防护要做到位

正确预防也很关键



 

什么是流感?


流行性感冒(简称流感),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

 

流感病毒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4型,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。甲型和乙型流感每年呈季节性流行,其中甲型流感易引起大流行。



流感与感冒有什么区别呢?


通常说的感冒,是指“普通感冒”,主要由致病力较弱的鼻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,传染性低,常常表现为鼻塞、流鼻涕、打喷嚏等症状,也可出现低热,通常几天时间即可自愈。

 

流感与普通感冒相比,传染性强,症状也更严重,感染流感病毒后通常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较轻,而高热、头痛、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,且发病后可出现肺炎、心肌炎、中耳炎等并发症。


 



那我们应该怎么预防流感呢?仔细看以下三点,保护您远离流感。


1、做好个人卫生


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。

在流感流行季节,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,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,如必须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。

 

出现呼吸道症状时,应居家休息,进行健康观察,不带病上班、上课;

 

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家庭成员,如须接触时应配戴口罩;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,避免飞沫污染他人,减少疾病传播。

 

前往医院就诊时,患者及陪护人员需要戴口罩,避免交叉感染。



2、注意环境卫生


居所定期清洁通风,对门把手、扶手等重点部位要进行定期清洁与消毒。

 

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,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

 



3、按时接种疫苗


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。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、6月龄至5岁儿童、孕妇、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,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。

 

 

哪些人群应该优先接种流感疫苗?


根据《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(2022-2023)》来看,由于不同人群感染流感后的临床严重程度不同,有7类重点人群应该优先接种流感疫苗:

►2至23月龄的婴幼儿

►2至5岁儿童

►60岁及以上老人

►特定慢性病患者(心脑血管、肾功能不全、代谢性疾病等)

►医务人员

►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等

 

此次流感高发期,除了老人,一些小朋友、年轻人,也成了流感疫苗接种的主要群体。

 

目前,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(IIV3)、四价灭活流感疫苗(IIV4)、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(LAIV3)。其中,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,IIV4为裂解疫苗,LAIV3为减毒疫苗;厂家涵盖科兴生物、长春生物、华兰生物等多家企业。

 

流感疫苗现在接种还来得及吗?

目前来看,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。

 


  

什么时间接种疫苗最合适?


疫苗保护时间通常在8-10个月,在10-11月完成疫苗接种比较合适。尤其是老人、孩子、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建议每年都接种。

 

温馨提示:疫苗接种后,两周左右可产生有效的抗体。如果正处于甲流流行期,及时接种疫苗也能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。

 

 

需要囤购抗甲流药物吗?


在抗流感病毒治疗药物中,为人们所熟悉的是达菲,全称:磷酸奥司他韦胶囊,即奥司他韦。奥司他韦是一种选择性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,口服后阻断了流感病毒颗粒的释放,从而抑制病毒复制扩增,适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。

 

甲流爆发,抗甲流药物奥司他韦在不少地方被抢购一空,有必要储备这种药物吗?对此,相关专家表示,奥司他韦是一种处方药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下药。

 

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感诊疗方案,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,应当尽早基于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。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、年幼儿童、肥胖者、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。

 

对于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,应当充分评价风险和收益,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。据估计,甲型流感重症率大概在0.1%-0.5%,也就是说,多数病人都是不需要用类似奥司他韦这样的抗病毒药的。

 

盲目的服用这类抗病毒药物要承担副作用可能带来的危害,出现恶心呕吐,以及头痛等不良反应,对于婴幼儿、老年人、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应该注意,滥用还有可能抬高群体耐药水平;无谓的抢药造成了社会的焦虑情绪,还可能让真正需要药物治疗的人无药可用。家里可以适当储备一些常用非处方药,但如果备多了用不到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。

 

另外,专家表示该药品的生产是足量的,因此,市民没有抢购、囤药的必要。

 



预防流感,更重要的是打疫苗和平时做好防护。


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咳嗽、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;勤洗手;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、充足休息,提升免疫力等。






正在生成我的二维码,请稍后...